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和易学与科学委员会、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太极文化委员会及《亚文》编辑委员会于5月10日在京联合召开了“中华周易与21世纪”学术座谈会。任继愈、朱伯昆、董光璧、丘亮辉、余敦康、鲁谆等50余位学者出席会议,并就如何通过阐发和创新推进易学的学术研究,使传统与未来科学地衔接起来,以促进21世纪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繁荣等问题,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。
与会学者从哲学、科学、文化和管理等各个侧面,论述了易学的宇宙观、人生观、文化观和思维方式的现代价值及其对创新21世纪人文价值体系和科学规范体系的意义。有的学者说,易学已经走过了它的巫史文化和哲理文化的阶段,而适应科技文明时代的现代易学体系则尚未建立起来,易学面对21世纪的根本任务是易学体系的科学化。在这个问题上,易学研究实际上是落后于现代社会需求的,即易学“推天道以明人事”的理想迄今还未能提高到科学的预测水平,以致披着科学外衣的数术被江湖易人用来向易学挑战。
与会者认为,从现代化科学哲学的观点看,科学的预测有四种基本的逻辑推理结构,即依据对象的普遍因果关系、依据对象与有关现象的相关关系、依据对象的观察样本的相对频率和依据对象的近期历史演化趋向。但“周易”筮法及其流变的各种算命术根本就不具备上述科学预测的逻辑结构。第一,《周易》的理论体系不具有普遍因果关系的性格,因而不能用作预测的说明项;第二,《周易》卦爻词作为占验记录只是巧合的几率事件,不能作为经验相关陈述用作预测推理的根据;第三,《周易》卦爻词关于吉凶的断词不是样本的相对频率,因而不能用来推断其他样本的相对频率;第四,《周易》筮法并不要求提供对象的历史演化数据,因而没有可能作出任何历史的外推。《周易》筮法衍生的算命术之反科学性的要害在于,它以对工具的分析代替对经验的分析,根本就不具备科学预测的经验基础。
关于周易文化中的易学传统,有学者认为,应予以其新的诠释,才会有利于未来文明的建设。因为这一传统,是教人们如何掌握事物变易的法则,考察事物变化的动向,从生活中吸取经验教训,以提高人们处理问题的思想境界。比如,它所倡导的阴阳学说,要求人们面临事物的变化,从阴阳两方面即正反两方面看问题,提出两元对待或互补的辩证的思维方式,即“一阴一阳谓之道”。这一命题,对中国和东方传统文化包括科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,即使进入21世纪,仍有其生命力。